a股数量统计(a股数据统计)

频道:财经 日期: 浏览:53

a股数量统计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已过“而立之年”。

30年间,A股股票数量从1990年的7只,已增加到目前的4000余只。30年征程中,A股也经历了无数风云变化。

具体来看,Wind统计显示,不复权 历史 股价数据显示,A股30年来,股价最高的是1992年的飞乐股份,最高至3550.00元/股。最能给投资者赚钱的,为2009年的顺发恒业,年涨幅高达2152.63%,也是A股30年内,唯一一只年涨幅超过2000%的个股。

此外,市值最高的股票,是2007年的中国石油,在2007年年底高达52877.24亿元,也是近30年来市值唯一超过5万亿元的上市公司,目前仍是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天花板。分红方面,“宇宙第一行”工商银行连续13年成为A股年度分红最多的上市公司。

股民最关心的股票价格涨跌方面,A股30年来,1992年的琼珠江A年度股价振幅最大,让股民坐上了最刺激的“过山车”,日波动率高达583.19%。

新股发行数量方面,虽然有反复,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1993年,新股上市数量正式突破百家。2017年,A股首发上市公司数量达438家,是30年间新股发行数量最多的年份。

股价之最:28年后贵州茅台股价再破千元

Wind数据显示,不复权的 历史 股价数据显示,30年来,股价最高的股票为飞乐股份(600654),1992年最高至3550.00元/股。27年后,贵州茅台(600519)再次成为千元股,2019年最高至1241.61元/股。

具体来看,1990年至1993年,A股历年股价最高的股票分别为真空电子(600602)、飞乐股份(600654)和G海立(600619),分别为500.10元/股、939.50元/股、3550.00元/股、330.00元/股。其中,飞乐股份(600654)在1992年和1993年,都是股价最高的股票。

进入1994年,A股股价开始进入缓慢上升期。其中,1995年,股价最高的中华企业(600675),近为35.67元/股。及至2000年,方再次出现百元股,亿安 科技 (000008)最高达126.31元/股。

不过,从2002年开始,A股连续5年未再出现百元股。2002年至2006年,A股股价最高的股票分别为2002年和2003年的用友软件(600588),2004年和2005年的苏宁电器(002024),以及2006年的贵州茅台(600519),股价分别为62.00元/股、56.81元/股、51.98元/股、70.25元/股、93.20元/股。

然而,从2003年开始,A股历年的最贵股,再没有低至百元以下。2007年,中国船舶(600150)最高达300.00元/股,2017年贵州茅台(600519)股价突破500元关口,最高至726.50元/股,2019年,贵州茅台(600519)再次成为千元股,最高至1241.61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9年贵州茅台(600519)再次成为年度最贵股后,往后的12年,A股年度最贵股这一称号,仅3次旁落。2001年,洋河股份(002304)最高至239.98元/股;2014年,朗玛信息(300288)最高至223.88元/股;2015年,安硕信息(300380)最高至474.00元/股。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年的老股票股价能够突破千元,有一定 历史 原因。

彼时,国内证券交易所刚设立不久,挂牌交易的股票不多,股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各股股本较小。此外,政策方面,1992年上海股票交易市场放开了日内涨跌幅限制,大批股民涌入。加之当年市场规则总体比较宽松,曾施行T 0、无涨跌幅限制等规则。因此,上市公司的价格与价值差异较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老八股”中还诞生过万元股。不过,因为种种因素,Wind并未收录这一 历史 数据。

公开资料显示,1992年5月,全称上海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豫园商城”,股价突破万元,创下了中国证券交易史至今未能突破的记录。

涨幅之最:顺发恒业2009年涨幅超2000%,2015年至2017年个股涨幅连续超1000%

30年来,历年最能给投资者赚钱的股票,分别有哪些呢?

Wind数据显示,年涨幅最高的股票,为2009年的顺发恒业(000631),年涨幅高达2152.63%,也是A股30年内,唯一一只年涨幅超过2000%的个股。

此外,除了2009年的顺发恒业(000631),2007年的ST仁和(000650)、2015年的中文在线(300364)、2016年的海天精工(601882)、2017年的寒锐钴业(300618)、2020年的万泰生物(603392),年涨幅均超1000%,分别达1611.92%、1715.37%、1068.52%、1214.95%、1245.24%。

可以注意到,年涨幅较高的个股,近年来较多。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内,A股均出现涨幅超过1000%的个股。而在A股刚发展的前17年,没有任何一支股票,年涨幅在1000%以上。

其中,1990年的真空电子(600602)、2001年的PT农商社(600837)、2002年的夏新电子(600057)、2004年的石油济柴(000617),涨幅均未超过100%,分别为30.23%、80.76%、95.65%和97.69%。

市值之最:2006年A股进入万亿市值年代,中国石油超5万亿元市值仍是天花板

随着A股的不断进化发展,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同样不断突破。

Wind数据显示,A股近30年来市值最高的公司,为2007年的中国石油(601857),市值在2007年年底高达52877.24亿元,也是近30年来市值唯一超过5万亿元的上市公司。

从1990年开始,A股上市公司市值不断增加。截至1993年底,A股出现首家百亿市值的公司,上海石化(600688)市值达204.30亿元。截至2010年底,A股出现首家千亿市值的公司,中国石化(600028)市值达3370.94亿元。截至2006年底,A股再进一步,出现首家万亿市值的公司,工商银行(601398)市值达19590.0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A股迎来上市公司市值的巅峰。截至2007年底,中国石油(601857)市值高达52877.24亿元,及至目前,仍是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天花板。

2008年后,A股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总额徘徊在2万亿左右。其中,2009年底的中国石油(601857)、2017年和2019年底的工商银行(601398)、2020年的贵州茅台(600519),市值均超过2万亿元,分别达24109.02亿元、21279.48亿元、20518.10亿元、21530.10亿元。

分红之最:“宇宙第一行”连续13年分红第一,2013年分红突破900亿元

A股30年来,哪些上市公司最能分红呢?

绝对值来看,2019年,工商银行(601398)年度累计分红总额高达936.64亿元

亿元,是近30年来年度分红最多的股票,距千亿分红仅一步之遥。

具体来看,1993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过亿,申能股份(600642)全年分红3.60亿元。2001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突破10亿元,中国石化(600028)全年分红69.36亿元。2004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突破百亿,中国石化(600028)全年分红104.0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7年开始,A股分红正式进入“宇宙第一行”的时代。

从2007年至2019年,13年来,A股年分红最多的上市公司,均为工商银行(601398)。其中,2007年突破400亿元,达444.25亿元;2008年突破500亿元,达551.13亿元;2010年突破600亿元,分红642.20亿元;2011年突破700亿元,分红709.12亿元;2012年突破800亿元,分红835.65亿元;2013年突破900亿元,分红919.60亿元。

股价振幅之最:1992年琼珠江A年度股价振幅 历史 最高,年内日波动率超500%

股民最关心的,莫过于股票的价格,一涨一跌均系心间。那么,A股30年来,哪些股票最能让股民坐“过山车”呢?

Wind数据显示,年度股价振幅最大的股票,为1992年的琼珠江A(000505),年内日波动率高达583.19%,是A股30年来波动率最高的股票。

同时,1996年的武汉塑料(000665),年内日波动率同样超过500%,达550.10%。

此外,1993年的四川金顶(600678)、1995年的中国嘉陵(600877)、1998年的四川湖山(600801),年内日波动率均超过200%,分别达308.63%、279.16%、275.36%。

2018年,A股年度股价振幅最高的利通电子(603629),日波动率仅为15.97%,在30年振幅榜上排名最后。此外,2005年股价振幅最大的*ST吉纸(000718)、2017年股价振幅最大的中石 科技 (300684),年波动率均在20%以下,分别为19.59%、19.63%。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A股的不断发展,A股历年股价振幅最高的个股,日波动率不断下降。

从2010年开始,10年间,仅有2012年股价振幅最大的华数传媒(000156)、2015年股价振幅最大的协鑫集成(002506)、2020年股价振幅最大的瑞丰新村(300910),年内日波动率超过100%,分别为140.31%、101.37%、168.61%

新股之最:2017年438只新股发行量是30年最高峰,1993年突破百家

总体上,A股历年的新股发行数量,呈现出逐减增加的趋势。

1990年与1991年,新股发行数量均在在个位数,分别只有7只与4只。1992年,A股首发上市的公司,增至36家。

1993年,A股新股发行数量正式突破百只,达105只。并在此后的几年间,出现一波上市的小高峰。1996年、1997、2000年,新股发行数量均突破百只,分别达181只、190只、130只。

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往后9年间,A股新股发行数量有8年均未突破百只。仅在2007年,实现了125只的新股发行。

进入2010年后,A股新股发行数量开始大幅增加。其中,在2010年、2011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和2020年这7年间,A股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均保持在200家以上。2010年、2017年和2020年,新股发行数量更是超过300只,分别达341只、438只、342只。

其中,2017年,A股438只的新股上市数量,也是A股30年内新股发行最多的一年。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A股发行数量最少的年份,也在2010年后。2013年,由于市场低迷,全年仅有美的集团(000333)和浙能电力(600023)两家企业首发上市。

a股数据统计

A股市场依然在上升趋势通道中,指数之间分化,结构性牛市明显,不出意外,近期蓄势结束,寻求突破,向上概率更高。只是没有到十拿九稳的程度。市场并无异常,美国还是有点乱,该烦恼的是特朗普而不是你。中美之间的航线恢复,中国上半年还在大量购买美国商品。其实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都是被很多媒体夸大了,如今看,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更多的体现在局部焦灼,比如孟晚舟在加拿大什么时候无罪释放,这方面美国的长臂管辖的确也太流氓,从宏观经济,估值和A股目前的位置来看,我们认为, A股具倍启动新一轮牛市的条件,其中最确定性的机会来自医疗和消费,本文有点长。

一, A股目前估值数据统计

当前上证 综指 PE(TTM,剔除负值)12.2X, 历史 分位数为 47.9%;中小板指 PE(TTM,剔除负 值)为 28.5X, 历史 分位数为 48.8%;创业板指的 PE(TTM,剔除负值)为 48.7X,环比上升 3.4%, 历史 分位数上升至 58.0%;其余主要指数估值变化如下表所示。

虽然A股的PE超过了 历史 均值,但从PB来看,目前股市仍然处于 历史 性的底部区域。主要是银行,保险和券商,还有钢铁水泥等蓝筹股PB处于 历史 性低位,拉低了A股整体的PB估值。

三,A股估值分化,创业板处于结构性牛市,医药、传媒、消费行业牛市特征

二八行情下,关于消费、TMT、医疗行业的投资机会策略,已经放在我的圈子里了,点击下方卡片即可查看:

从 PE 和 PB 联合分布来看,整体估值偏高的主要是消费者服务、食品饮 料、医药、传媒和通信等。目前 PE 估值分位数处于较高水平的行业集中于大消费领域,如消费者服务(98.0%)、汽 车(97.3%)医药(93.2%)、食品饮料(92.6%)传媒(81.8%)和通信(80.9%)等明显属于结构化牛市特征。

四,A股对比全球股市,估值相对具有吸引力

美纳斯达克指数再创 历史 新高,目前道指、标普 500 和 纳指的估值远高于A股的均值水平。可以用标普500的26倍比沪深300的11.97倍足足贵了一倍。对于外资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备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 提倡以经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 来观察股市估值是否合理,故CAPE又 称为席勒市盈率Shiller PE。

五,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背景,A 股估值是否具备进一步向上提升空间

这里我们说说宏观经济的一些指标。央行在6月份7400亿MLF中期便利到期,结果只置换了2000亿MLF,而且利率也没有变,依然是2.95%。这给人的感觉,我国真的没有放水的意思,我们对于宽松的预期还是有一点落空。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略有紧缩。

一个国家正常的通胀率,就是今年比去年同比保持2%-3%的通胀率。一般发达国家的央行,也会将中性利率锁定在这个区间。比如美联储上一次加息到降息转折就在这个范围内。货币流通数量刚刚好,货币增加数量刚刚同步于通胀,完美中性。一般而言,通胀高过3%是通胀,超过5%就有点严重,超过10%就恶性了。而通缩,低于2%就是通缩。

通胀有无牛市:首先看什么程度的牛市,恶性通胀一定不存在牛市,因为那属于危机,温和型3%-5%的通胀率未必不好,消费品价格上涨,使得企业盈利更加简单,利润增加,股票走好。但是要注意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资源价格上涨超过消费品通胀呢?也就是说,铁矿石涨价10%,但是铁锅只涨价1%,因为消费品有激烈的价格竞争市场,也就是过剩。这事就复杂了,实际上,在2007年-2008年4万亿政策之前,我国就经历了这种困境。原材料价格飞涨,油价居高不下,但是产品需求不振。于是才有了当年的4万亿。在2008年10月之后,我做生意的朋友明确告诉我,那段时间生意真好做。

通缩有无熊市:一般通缩导致经济不景气,要不,美日欧为什么天天在那里调低利率,释放流动性。通缩也要看具体,日欧通缩,日欧央行宽松都救不了,因为通缩的原因是老龄化和生产率下降。你印很多钱,稀释了大家的财富,却没有提升消费能力。但是如果是自然周期性通缩,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的通缩,比如油价下跌100%,但是化工产品下跌了3%。那么对于企业增加利润是有好处的,此时通缩无熊市。

回过头,我们要了解到,通胀率就是东西涨价。说到底,涨价最佳情况是需求增加,水涨船高,为什么需求增加呢?因为老百姓有钱了,所以买买买,把商品买贵了。但如果不是需求增加,而是市场中的货币太多,东西太少,短缺导致了物价上升。那么就不好说了。

所以,不管日欧如何宽松,其经济依然不起色,因为日欧的老龄化导致需求不足,不是你发发钞票就能改变的。为什么我们不宽松,依然有可能进入经济和股票双牛?因为我们是需求导向的。

A股这轮如果通缩,有没有牛市?5月PPI同比下降3.7%,环比下降0.8%。CPI同比上涨2.4%,环比下降0.8%。CPI扣除能源和食品,同比上升1.1%。其实本质上,中国经济还是受益于低油价,属于输入性通缩,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全球市场对疫情防控和疫后经济重启表现出颇为乐观的情绪,叠加各 国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激励下,全球市场主要指数的估值均显著回升。联合国预计,中国将成为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最新进出口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一直在进口美国农产品,完成了之前的承诺,中国再次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政府允许华为参与美国5G标准制定,显示中美关系有所缓和,所以我们认为,股市具有新一轮牛市的外部基础。

六,疫情过后,医疗行业 历史 惊人相似

回顾 历史 ,2003年SARS 等重大疫情催生和完善了我国防疫体系 回顾我国医疗体系发展 历史 ,重大疫情对其建设和完善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回顾、总结了我国近 20 年的重大疫情的影响,认为重大疫情主要 在药品、医疗和支付三个环节促进医疗体系的完善。我们以 SARS 为例加以 说明,虽然 SARS 疫情只持续约半年的时间,但却引发了药品、医疗和支付 等几乎医药产业全环节的变革,对医疗行业的未来投资方向有一个启发。

1)疫苗: 市场化时代拉开序幕 1970-2000年间是中国计划免疫时代,中生集团垄断着全国疫苗的供应体系, 主要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为主。2003 年 SARS 之后,资本对疫苗市场放开,民企纷纷涌入。七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培养的人 才开始走向市场,民营企业纷纷涉足疫苗领域,外企默沙东、葛兰素史克、 赛诺菲·巴斯德等也进入中国,疫苗市场经济时代开启了序幕。2000-2010 年间,中国疫苗企业的数量从不到 10 家猛增到 46 家,康泰生物、智飞生物、 沃森生物等上市疫苗龙头均是在这一时期成立。

2)血制品: 非典疫情短期拉动业绩,长期促进普及 从 历史 经营数据来看,血制品行业在非典疫情期间收入有明显的增长,当时 已上市的企业包括双林生物(2003 年+39%,2004 年+3%)、天坛生物(2003 年+23%,2004 年+18%)、华兰生物(2003 年+46%,2004 年+27%)。疫情期间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来源于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除了短期推动收入增长外,非典疫情还促进了血液制品在临床上的普及和推 广,对血制品的长期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医疗设备: 疫情激发硬件建设浪潮,潮水退去,龙头胜出 如前所述,重大疫情中,往往暴露出我国医疗系统硬件配置的不足,在疫情 中,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往往会有一波医院硬件建设浪潮,带动医疗设 备行业高增长。由于医院硬件建设是由国家层面推动,招采中往往对国产医 疗设备会有一定的倾斜,会增强国产医疗设备产业升级。非典之后,我国医 疗器械市场规模已从 2001 年 179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 5304 亿元,CAGR 为 20.72%,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而另一数据显示,非典后我国 CT 机出 口量开始大幅增加,进口量则保持平稳,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国产医疗器 械生产能力的提升。在疫情之后的建设浪潮中,往往相关公司业绩优秀,但 由于设备存在使用周期,集中建设意味着需求的集中释放,之后往往伴随着 需求疲软。在需求疲软期,往往是优秀的公司脱颖而出的机会。比如迈瑞在 疫情之后的需求疲软期,国内业务仍然持续高增长,从监护仪、呼吸机等市 场中脱颖而出。

4)CRO: SARS 加速药改进程,奠定安评格局 SARS 疫情加速了我国药监政策推进,使得 GLP、GCP 制度于 2003 年顺利 落地。由于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合规要求提高,内资药企在药物评价、临床环 节的研发外包需求被激发。昭衍新药(成立于 1995 年)和美迪西(成立于 2004 年)充分受益于这波浪潮,成为了国内药物评价 CRO 领域的优势公司。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则分别受益于 21 世纪初开始的外资药企药物发现外包 浪潮和 2009 年开始的外资药企的国内临床需求浪潮,分别成为国内药物发 现 CRO 和临床 CRO 的龙头。总的来说,由于国内 CRO 产业的订单主要来 自海外药企,SARS 疫情带来的 GLP、GCP 制度加速落地,从而奠定安评 CRO 的格局基础,具有 历史 特殊性,SARS 之后的几次疫情(除新冠疫情) 并未对 CRO 产业带来巨大影响。

流通端:疫情后医药分离加速,零售药店受益 非典期间药品零售额大幅上升。

从中西药品类零售额趋势图来看疫情拉动了 药品类销售,2003年3-7月间单月同比增速均大于10%,个别月份达到25%, 相关流通、零售企业均受益。但随着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药品零售额同比增 速因为基数原因出现了下滑。

疫情后医药分离制度改革加快,医药零售行业春去春又来。非典前夕,中国 药品分销业务对国外资本的准入放开,药品分类管理逐步到位处方药将全凭 处方销售,GSP 认证拔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迫使药店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在医药不分家的背景下,这些政策无疑加大了零售药店的竞争压力。但非典故 后,国家迅速意识到大型连锁药店的 社会 效应,加快了医药分离改革的步伐, 多项强调破除“以药补医”的政策出台,鼓励处方外流。此外,疫情后国家 大力推进城镇社区卫生建设和“新农合”试点,使得医药阵线向社区和基层 前一、基层零售终端兴起,医药零售行业春去春又来。

服务端:民营医疗、检验机构加速发展

医疗服务:疫情后 社会 办医受鼓励,民办医院数量大增

民办专科医院可起到分流和支持作用,疫情后专科医院数量激增。2000 年 7 月 18 日,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制定了《关 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并于同年 9 月 1 日起施行。该《意 见》明确指出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 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由此开始,各地医院的 改制试点纷纷开始启动,这一政策为 社会 资本进入医疗机构搭建了大体的架 构。疫情中,民营医院不仅可以起到分流综合医院患者避免大量交叉感染的 作用还可尽其所能提供医务人员参与救治。非典过后,随着国家鼓励 社会 办 医疗步伐不断加快,医疗服务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民营专科医院数量 由 2003 年的 629 家已上升至 2018 年 6155 家,CAGR 高达 15.33%。

ICL:SARS 催生产业化“元年” 2000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启了 公立医疗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公立医院开始加大对利润的考核,这为第三 为检验中心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在 SARS 疫情中,暴露了我国基层医疗 机构检验能力的不足,促进了 ICL 的发展。2003 年是我国 ICL 产业化的“元 年”,金域医学和达安基因的首个独立检验中心都是在 2003 年建立、迪安 诊断、艾迪康的首个中心则在 2004 年建立。2003 年之前,国内的临床检验 中心仅 20 家,且基本是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出于检查和科研目的而设立。此后,2014 年开始的医保控费,加速了行业的发展。总的来说,SARS 催 生了 ICL 产业化“元年”。此后由于在新冠疫情之前,并未有类似规模的疫 情,所以 ICL 主要在医保控费、特检放开等政策下迎来快速发展。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投资建议,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关键词:a股数量统计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